北京衛視《我志愿》:中國人很聰明 一定能研發出自己的核電技術
來源: 作者:核電工程管理員 發布時間:2021年08月25日
聲聲“我志愿”,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血脈;封封志愿書,見證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如磐!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,國資委新聞中心、中共北京市委組織部和北京廣播電視臺聯合打造大型系列短視頻《我志愿》。中核集團彭士祿、王承書、邢繼三位黨員入選。
本期節目聚焦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。他全程主持了我國三代核電技術的研發工作,也幾乎全部參與了我國30年來所有核電項目的建設,見證了我國核電事業發展的主要歷程,一路走來,他經歷了哪些坎坷?又是什么讓他堅定信念,一路風雨無阻?
我們能夠自己研制出“兩彈一艇”,為什么就不能自主研制出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核電站?在中國有這樣一位工程總師,他帶領團隊在自主核電研發之路上,為求解這個問題前行了幾十年。
他,就是邢繼。
2011年3月11日,日本東北太平洋地區發生里氏9.0級地震,繼而發生海嘯。地震和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受到嚴重影響,甚至出現了放射性物質泄漏到外部的重大事故。
就在距離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件發生不到一周的2011年3月16日,國務院召開會議決定立即對我國核電站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,暫停審批新上核電項目。正在緊鑼密鼓籌備施工建設的中國自主核電項目CP1000也在此時被叫停了,總設計師邢繼以及他的團隊,陷入了沮喪。原因很簡單,中國核電人對于自主研發并且領先世界的核電技術,期盼得太久了。
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,我國開始陸續籌備、設計、建造了秦山核電站、大亞灣核電站等,當時,邢繼還是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核動力裝置專業的一名大學生,那時的他,便立志要為核動力研發這項面向未來、強國富民的工作奉獻終身。大學期間,他寫下了入黨志愿書。
“自我懂事起,黨在我的心里就是神圣而至高無上的,而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對黨才有了一定的了解,特別是在進入大學學習以后,通過對黨史、哲學的學習,以及對人生和理想的探索,我對黨又有了進一步的認識?!?/p>
1990年,已經畢業、參加工作三年的邢繼被派到當時正在建設的大亞灣核電站。在大亞灣核電站,邢繼主要負責協助法國專家工作。由于當時中國自主的核電技術與國外差距太大,甚至核電站的地板磚、水泥都要從國外進口。年輕的邢繼心里憋著一股勁:中國人很聰明,我們一定能研發出自己的核電技術。
在經過了大亞灣核電站、秦山二期核電站的磨礪之后,2005年,邢繼成為了我國自主設計、制造的嶺澳二期核電站項目的總設計師。在他與團隊共同的細致工作下,嶺澳二期核電站如期建成,首次實現我國百萬千瓦核電站的自主設計,為我國此后批量化自主建造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奠定了基礎。
嶺澳核電站二期實現并網發電后,邢繼開始擔任我國自主研發具有三代特征核電技術CP1000的總設計師,原本這個項目將在2011年年底開工建設。但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件的發生,使CP1000工程被國家緊急叫停。但是,“暫停鍵”并不意味著停止,而是對核電技術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。面對新的形勢,黨和國家緊急推動已經提前布局的第三代核電技術ACP1000的自主研發。華龍一號的沖鋒號角,正式吹響!
ACP1000就是后來中國核電品牌華龍一號的前身,華龍一號意為“中華復興、巨龍騰飛”。作為華龍一號的總設計師,邢繼通過“能動與非能動”、雙層安全殼等安全手段和技術設計,使之具備了目前世界核電領域的最高安全標準。
多年來,邢繼和千千萬萬中國核電人共同奮斗拼搏,不斷追求核電技術的自主創新,突破一個個技術瓶頸,最終成功研發華龍一號。我國也從一窮二白,水泥、鋼筋都依賴進口,到一躍進入核電技術先進國家行列。2021年1月30日,華龍一號全球首堆——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,在完成滿功率連續運行考核之后,正式投入商業運行。華龍一號選擇在2021年正式啟動運營,也正是在為黨的一百歲生日獻禮!